锦绣文学
繁体版

第五百九十七章:赐宴(2/7)

险和后果的方法呢?

    此次大明的讨逆进兵,显然好像突然之间,给了许多人答案。

    若是明军可以借此针对叛乱进行打击,那岂不是变成了一本万利?如此一来,不但倭国的国门大开,亦可高枕无忧。

    正因如此,此番进兵,商报对此最是关注,不只是关注,而且它叫嚣的最是厉害,可谓是上蹿下跳,喋喋不休地称颂明军讨寇如何合理合法,一面又各种指责倭寇叛军的野蛮。

    这等言论,显然对天下的军民大有影响。

    大明的诸多学者,似乎一下子反过来了。

    以往以儒家为首,提倡与民休息的大儒如今销声匿迹。

    而叫嚣要在天下四方讨逆的学者,他们的文章,几乎渐而成了主流。

    倒不是因为,以往的大儒,他们的言论没有道理,儒家经过了千年的理论完善,他们的理论体系,显然要比新学的学者们,要扎实的多。

    真正的原因就在于,现在几乎各大能够见诸报端的文章,几乎对于以往的大儒文章都拒之门外,而对那些提倡讨逆的文章,却极为青睐。

    报纸的传播力,是从前讲学模式的十倍甚至百倍,而叫嚣讨逆,即可获得丰厚的稿费,得到巨大的声望,反观现在的大儒,却已开始穷困潦倒,费劲脑汁的写的文章,却几乎鲜有传播,此消彼长,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且随着一篇篇文章的出现,大量的学者,也开始在此基础上,拼命去寻找理论基础。

    这就好像,在士绅土壤成长出来的大儒一样,虽是先射箭再画靶,因为土地需要大量的人力,而征发大量的士兵以及徭役,必然伤害农业生产,且四处征战,无利可图,因此大儒们开始渐渐抛弃汉时的大复仇观点,转而选择忍耐和不征。

    而现在的这些学者,如今也在拼命的从各种古籍之中,寻找出古人的各种言论,用以充实自己的观点。

    以至于,不少文章甚至大量引用孔圣人、孟子、荀子、董仲舒的话,表面上,话还是那些话,可解释权却完全变了。

    在此前大儒们的诠释之中,圣人推崇的乃是垂拱而治,是温和的形象。

    而新的学者,则也效仿此前的大儒,断章取义一般,直接摘抄这些古之圣贤们的只言片语,转瞬之间,圣人和先贤们,仿佛摇身一变,
阅读本站,开启转码阅读模式无法显示小说内容
请在浏览器设置手动关闭转码功能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
阅读本站,开启转码阅读模式无法显示小说内容
请在浏览器设置手动关闭转码功能